本报讯(记者狄慧)俗话说“三伏三伏、寒湿易除”,近年来,随着“春夏养阳,冬病夏治”理念的普及,“三伏贴”深受老百姓喜爱。然而,有些人贴敷后皮肤痒、发红、甚至起泡,导致只贴初伏一次,就望而却步。针对这一现象,市中医药研究院及附属医院护理部为大家支招。
首先要知道贴敷药物后,局部出现热、凉、麻、痒或轻度疼痛属于正常现象,贴敷时间也并非越长越好,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,建议成人4-6小时,儿童2-4小时。“三伏贴”皮肤护理的关键一招是“打开看”。因个人的敏感程度有很大不同,无论是否感觉到不适,都需要每15-30分钟打开敷贴观察。出现以下情况时,需要更加关注。
第一是痒,胶布处痒与药物无关,建议更换为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。药物处痒可能与药物成分、汗液刺激有关。轻微痒可以继续贴,需要经常打开贴敷,观察皮肤情况,避免抓破皮肤,可轻拍缓解痒感。当痒感越发严重,不能缓解时,不要犹豫,立即去除贴敷。
第二是痛,轻微疼痛属正常现象,建议每15-30分钟打开贴敷,观察皮肤情况,避免出现水泡。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,难以忍受时,可提前去除贴敷,及时终止贴敷,一般症状很快缓解,不需用药。
第三是起泡,小水泡不需特殊处理,注意保护,让其自然吸收。大水泡极少出现,建议去医院处理,先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从水泡下端抽尽泡液,然后涂以抗生素软膏,用无菌敷料包扎,以防感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