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州日报 权威 主流 影响力






2024-08-05

一生刚直的寇准

“江南春尽离肠断,苹满汀洲人未归。”这是北宋著名宰相寇准创作的词《江南春·波渺渺》中的最后两句。能够将一首小令写得如此凄苦怨忧,给人的感觉是作者似乎也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。但寇准却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,以直言敢谏、刚正不阿、秉性耿直著称的大清官。

据《宋史·寇准传》载:“寇准,字平仲,华州下邽人也。”北宋时期的华州,就是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。寇准19岁便考取了进士,出任归州巴东县知县。他的家庭条件十分富足,并非传说中的贫困潦倒。欧阳修在《归田录》中说寇准年少时“尤好夜宴剧饮”,而他家“厕溷间烛泪在地,往往成堆”。

北宋时的蜡烛价格不菲。《宋会要辑稿》载“每条秉烛四百文”“每条常料烛一百五十文”,相当于普通人两三天的收入。而寇准家的厕所里都是“烛泪成堆”,这是何等家境。以至于司马光在教育儿子时也说:“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……”寇莱公就是寇准,因为获封莱国公,故有此称呼。

景德元年(1004),寇准“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”。没过多久,契丹大举来犯“急书一夕凡五至”。诸大臣中“王钦若,江南人也,请幸金陵”;“陈尧叟,蜀人也,请幸成都”。寇准却直截了当地说:“谁为陛下画此策者,罪可诛也。”最后在寇准等人的劝说下,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。皇帝亲自上战场的结果就是达成了“澶渊之盟”,宋辽两国百年间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。

寇准的一生可以用一个“直”字来描述,这可能也是他成为宋朝“最有争议”的宰相的原因之一。寇准年轻时所写的《寓居有怀》《春日怀张曙》等诗,都注明了时年14岁、16岁。这难免让人产生联想,莫非寇准是故意让大家来称赞他,小小年纪就能写出如此锦绣诗文。因此后世有人借此说寇准有沽名钓誉的嫌疑,但他标注的内容并没有弄虚作假。

寇准的刚直还表现在对事不对人,即便是皇帝也“不放过”。《宋史·寇准传》载:“尝奏事殿中,语不合,帝怒起,准辄引帝衣,令帝复坐,事决乃退。”意思是,寇准在大殿向皇帝奏事时,由于不符合皇帝的想法,皇帝发火准备起身离开。寇准拉着皇帝的衣服不让他走,要求皇帝坐下来把事情决定了再走。

天禧四年(1020),寇准因为建议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监国,反对刘皇后垂帘听政而被罢相。后又被贬雷州(今广东雷州半岛),为司户参军。没过多久,同僚丁谓被贬崖州路过雷州时,寇准“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”。丁谓曾经对寇准毕恭毕敬,成语“溜须拍马”中的“溜须”就源自他帮寇准擦干净胡须上的汤汁。但后来他不但陷害寇准,甚至想借机杀掉寇准。“馈送蒸羊”后来又被人用到南宋大奸臣贾似道身上,并且还作诗“客中邂逅乏蒸羊,聊赠一篇长短句”来调侃。

《宋史》评价寇准说:“虽有直言之风,而少包荒之量。”数十年宦海沉浮并没有改变寇准的性格,他一直都是疾恶如仇,我行我素,归来仍是少年。